期刊信息

  • 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
  • ISSN: 1009-413X
  • CN: 13-1286/G

  • 教育部名栏入选期刊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全国高校特色栏目社科学报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

近十年来宋代官学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 2013-12-15 PDF 下载 (395)
  •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2
  • 起止页码: 32 - 40
  •        DOI: 10.13763/j.cnki.jhebnu.ese.2014.2.006

A decade review of the official education in Song dynasty

摘要/Abstract

摘要:

系统完善的宋代官学成为宋代教育的一大特色。通过对近十年来发表的有关宋代官学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宋代太学、国子监、地方官学、专业教育研究及宋代官学综合研究等方面。通过文献综述还发现研究中出现了研究深度不够、选题重复、学术影响力差、“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问题,并提出了研究建议。

Abstract:

The offici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features in Song dynasty. Nearly a decade long researches have been reviewed of the official education in Song dynasty in relation to the official education, universities, regional institutions. Thus, the writers analyze the extent, themes, academic influences,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参考文献 52

  • [ 1 ] 张晓宇.北宋太学制度与太学生救国运动内在联系初探[J].学术月刊,2003,(10):60-66.
  • [ 2 ] 陈伟生,周春霞.论宋代太学的教师管理[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1):74-76.
  • [ 3 ] 闫孟祥,贾明杰.宋代太学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78-80.
  • [ 4 ] 陈伟生.宋朝太学教育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64.
  • [ 5 ] 张国范.谈宋代太学教育中的竞争机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6):27-29.
  • [ 6 ] 邢宇峰,肖建新.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607-610.
  • [ 7 ] 邢宇峰,孙新文.宋代太学学官督责机制初探[J].保定学院学报,2009,(5):80-81.
  • [ 8 ] 邢宇峰.宋代太学管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42.
  • [ 9 ] 罗玉霞,喻本伐.北宋太学办学经费扩充探析[J].教育与经济,2012,(3):54-57.
  • [ 10 ] 张雪红.论宋代国子监教育传播的新特征和传播职能的转变[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9-28.
  • [ 11 ] 顾宏义.宋代国子监刻书考论[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4):41-46.
  • [ 12 ] 李明杰.宋代国子监的图书出版发行[J].出版科学,2007,(6):68-71.
  • [ 13 ] 田志光.宋朝国子监对图书出版的监管[J].知识管理论坛,2013,(6):63-66.
  • [ 14 ] 王力春.北宋初中期国子监书学人物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6-128.
  • [ 15 ] 李慧斌.宋仁宗时期国子监书学杨楠仲考述[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69-73.
  • [ 16 ] 彭 亚.北宋国子监画学体制及教育机能考论[J].美苑,2009,(1):46-50.
  • [ 17 ] 张自然.北宋国子监画学学官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2,(3):103-109.
  • [ 18 ] 张祥云.北宋西京国子监考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6):74-78.
  • [ 19 ] 石 涛.北宋的官立地方学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25-29.
  • [ 20 ] 刘锡涛,牛江红.浅谈宋代江西乡村学校教育[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0-23.
  • [ 21 ] 虞云国.宋代太湖地区的人文风气与教育事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431-437.
  • [ 22 ] 孙显军.宋元时期江苏官学教育考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2-116.
  • [ 23 ] 蓝 武.宋代广西文化教育的发展述论——以科举、官学与书院教育为中心[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4):54-57.
  • [ 24 ] 吕旭峰.宋代河南地方官学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61.
  • [ 25 ] 崔丽君.宋代江西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67.
  • [ 26 ] 杨 杰.两宋江西的官学、书院与科举[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69.
  • [ 27 ] 苟海林,刘飞华.宋代江西地方官学的兴建及其发展[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9,(5):41-46.
  • [ 28 ] 唐德荣.宋代湘南教育的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形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34-138.
  • [ 29 ] 雷家宏.宋元荆楚地区的官学[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4-37.
  • [ 30 ] 马泓波.宋代陕西官学考述[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5-20.
  • [ 31 ] 靳阳春.地方教化与社会控制:以宋代汀州教育机构的设置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5):3-7.
  • [ 32 ] 李 英,杨爱华,陈 恳.宋代的武学与除官[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3):35-37.
  • [ 33 ] 王惠霖.宋代武学考述[J].社会科学论坛,2008,(11下):119-121.
  • [ 34 ] 周兴涛.宋代武学博士考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2-85.
  • [ 35 ] 周兴涛.宋代地方武学初论[J].教育与考试,2010,(5):33-39.
  • [ 36 ] 李新伟.南宋中央武学探微[J].军事历史研究,2012,(1):79-84.
  • [ 37 ] 陈文利.宋代官方美术教育特征之浅见[J].美与时代,2007,(1):67-69.
  • [ 38 ] 刘 炜.宋代画院的教育功能与院体画的发展[J].东方艺术,2005,(11):92-93.
  • [ 39 ] 蔡 敏.宋代画院教育[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3-24.
  • [ 40 ] 张顺琦.宋代徽宗画院之教育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08-110,116.
  • [ 41 ] 孙红阳.论宋代官方绘画教育体制的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09,(8):161-165.
  • [ 42 ] 赵国权.从科技创新看宋代的科技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26-31.
  • [ 43 ] 刘增丽.宋代科技教育鼎盛的原因[J].天中学刊,2008,(6):109-111.
  • [ 44 ] 文 娟.宋代数学教育及成就[J].历史教学,2004,(2):66-68.
  • [ 45 ] 左 林.宋代数学教育之解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32-35.
  • [ 46 ] 佚 名.取得历史性飞跃的宋代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76.
  • [ 47 ] 丁建军,金之易.宋代教育发达原因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76-78.
  • [ 48 ] 刘春涛.唐宋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学校教育[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5):118-121.
  • [ 49 ] 周宝荣.试论宋代教育的“平民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34-137.
  • [ 50 ] 金辉丽.浅谈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宋代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2004,(3):24-27.
  • [ 51 ] 张雪红.论宋代提举学事司的创制与其在教育传播中的督导功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95-199.
  • [ 52 ] 张力奎.宋代学校教育经费来源之考证[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4):118-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