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 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
  • ISSN: 1009-413X
  • CN: 13-1286/G

  • 教育部名栏入选期刊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全国高校特色栏目社科学报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

战时须作平时看——国家动荡中的教育智慧

收稿日期: 2011-3-22 PDF 下载 (1187)
  •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上海 200062
  • 起止页码: 50 - 54
  •        DOI:

Education wisdom in the time of turbulence

摘要/Abstract

摘要: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战时教育总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抗战时期实行了内迁高校、设立国立中学以及贷金制度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保存了中国教育的命脉未因战事的发生而中断,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战的顺利进行,并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Abstract: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Japanese war,the education ministry enacts a wartime education policy,to initiate persistency in time of turbulence.Measures are taken to move inland colleges,establish public high schools,and develop loans.Chinese education is thus safeguarded,m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anti-Japanese war.

参考文献 25

  • [ 1 ] 陈东原. 一九三七年以来之中国教育[A].杜元载. 革命文献(58辑)[C].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72.
  • [ 2 ] 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 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
  • [ 3 ] 吴惠玲, 李 壑. 北京高等教育史料(第1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92.
  • [ 4 ] 陈礼江. 这一年的中国教育[J].教育通讯周刊, 1938, (40):1.
  • [ 5 ] 袁 哲. 抗战与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8.
  • [ 6 ] 吴景宏. 战时高等教育问题论战的总检讨[J].教育杂志, 1940, (1).
  • [ 7 ] 罗家伦. 抗战的国力与文化的整个性[A].罗家伦先生文存编辑委员会. 罗家伦先生文存(第一册)[C].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 1976.
  • [ 8 ] 陈礼江. 抗战建国与改革教育[A].邵力子. 建国在作战的时候[C].上海:独立出版社, 1938.
  • [ 9 ] 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 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8.
  • [ 10 ] 陈立夫. 告全国学生书[J].广东教育厅月报, 1938, (2):2.
  • [ 11 ] 民国二十七年四月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A].杜元载. 革命文献(58辑)[C]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78.
  • [ 12 ] 中华民国教育部. 教育法令汇编(第三辑)[C].1938.
  • [ 13 ] 余子侠.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J].近代史研究, 1995, (6).
  • [ 14 ] 中华民国教育部. 教育法令汇编(第四辑)[C].1939.
  • [ 15 ] 孙邦正. 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M].台北:台湾正中书局, 1971.
  • [ 16 ] 陈立夫. 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M].台北:台湾中正书局, 1994.
  • [ 17 ] 李桂林. 中国现代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1.
  • [ 18 ] 范小方, 李永铭. 陈果夫与陈立夫[M].武汉:武汉人民出版社, 1993.
  • [ 19 ] 欧元怀. 战后两年来的中国大学教育[J].中华教育界(复刊第二卷), 1948, (1):3.
  • [ 20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等教育与抗战工作[A].杜元载. 革命文献(58辑)[C].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72.
  • [ 21 ] 王伯群. 贵州苗夷研究丛刊序[A].吴泽霖.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C].贵阳:贵阳文通书局, 1942.
  • [ 22 ] 肖鼎瑛. 迁蓉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A].惠世如. 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88.
  • [ 23 ] 朱家骅. 抗战第八年之教育[A].王聿均, 孙 斌. 朱家骅先生言论集[C].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 1977, (3).
  • [ 24 ] 陈种美, 周文达, 屠听泉, 秦正中, 胡汉民. 同济大学在云南四川的岁月[A].惠世如. 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88.
  • [ 25 ] 张伯谨. 卑而不高的战时教育论[J].教育杂志, 1938,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