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 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
  • ISSN: 1009-413X
  • CN: 13-1286/G

  • 教育部名栏入选期刊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全国高校特色栏目社科学报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

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本质论话语体系

收稿日期: 2024-12-20 PDF 下载 (79)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 起止页码: 1 - 12
  •        DOI: 10.13763/j.cnki.jhebnu.ese.2025.02.001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Essence of Pedag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摘要/Abstract

摘要:

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本质论话语体系由基础话语、核心话语和具体话语构成。基础话语是教育学学科的共同话语,反映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具有教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育人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基础话题,强调人是教育的原点,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教育面对的人是现实的人。核心话语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独有的话语,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核心话语,立德树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反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国共产党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也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具体话语是基础话语和核心话语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健全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实践话语。三种话语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共同构成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话语的完整体系。

Abstract: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essence of pedag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ists of three interconnected levels: basic discourse, core discourse, and practical discourse. Basic discourse forms the foundational framework of educational theory, reflecting the inherent attributes of pedagogy, and encompasses its key categories, concepts, principles, and ideological underpinnings. Education, as the core subject within this system, is viewed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emphasizing the pivotal role of human beings in both the origin and purpose of education. Core discourse uniquely characterizes Chinese pedagogical theory, with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s its central tenet. This discourse draws from Marxist though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sitioning it as essential for making China a global education leader. Practical discourse applies both basic and core discourses to real-world educational settings, focusing on moral education, the socialist direction of schooling, and the holistic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rough a balanced educational system that integrates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It also promotes the deepe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institutions and the refinement of systems supporting the moral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gether, these three layers of discourse—from abstract to concrete—form a comprehensive and dynamic system that defines the essence of pedag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参考文献 39

  • [ 1 ] 冯建军.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论纲[J].高等教育研究,2024(7):1-9.
  • [ 2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 3 ] [德]兰德曼著.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 [ 4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 5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 6 ] 武晟.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三位一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8):261-265.
  • [ 7 ]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 8 ] [荷兰]格特·比斯塔著.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M].杨超,冯娜,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 [ 9 ] [法]伊曼纽尔·列维纳斯著.总体与无限:论外在性[M].朱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 [ 10 ] 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 [ 11 ] [荷兰]格特·比斯塔著.测量时代的好教育[M].张立平,韩亚菲,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 [ 12 ] 鲁洁.江苏社科名家文库·鲁洁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 [ 13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 [ 14 ] [俄]Н·И·包德列夫,Н·А·康斯坦丁诺夫,П·В·季特科夫,Б·П·叶西波夫,Ф·Ф·科洛列夫,П·Н·舍姆比列夫著,胡沙译.关于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的争论总结[J].人民教育,1952(7):14-18.
  • [ 15 ] 杨彬,扈中平,黄欣祥.关于教育本质讨论的综述[J].教育研究与实验[J].1984(3):65-74.
  • [ 16 ]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 [ 17 ]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 [ 18 ] 李长吉.要重视“立德树人”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9(1):2-6.
  • [ 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 20 ] 王鉴,姜纪垒.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J].教育研究,2021(7):16-26.
  • [ 21 ]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 [ 22 ]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 23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5(15):467-477.
  • [ 24 ] 胡锦涛.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06-08-31.
  • [ 25 ]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二〇〇七年八月三十一日)[N].人民日报,2007-09-01.
  • [ 26 ] 习近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 [ 27 ] 袁振国.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与落实机制建设[J].人民教育,2021(15-16):41-44.
  • [ 28 ]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 29 ]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 [ 30 ]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 [ 31 ]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
  • [ 32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人民日报,2025-01-20.
  • [ 33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9(21):868-878.
  • [ 34 ] 柳斌.着力发展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8(7):1.
  • [ 35 ]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 [ 36 ]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光明日报,2024-05-12.
  • [ 37 ] 冯建军.构建立德树人的系统化落实机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19(4):8-18+46.
  • [ 38 ]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论教育》[N].人民日报,2024-09-25.
  • [ 39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