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 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
  • ISSN: 1009-413X
  • CN: 13-1286/G

  • 教育部名栏入选期刊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全国高校特色栏目社科学报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

中国师生关系观变迁研究

收稿日期: 2016-02-15 PDF 下载 (369)
  •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 成人教育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8
  • 起止页码: 10 - 16
  •        DOI: 10.13763/j.cnki.jhebnu.ese.2016.03.002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changes of the Chines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摘要/Abstract

摘要:

我国师生关系观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中国古代是以封建师道尊严为特征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观占主导地位;20世纪上半叶,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民主平等观初步确立;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民主平等观正式确立;"文革"时期,学生凌驾于教师之上,师生民主平等观被扭曲;改革开放以来,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交互的师生民主平等观走向深化。总之,我国师生关系观从零散走向系统,从教师专制走向师生民主平等,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在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两极摇摆中螺旋式上升发展,同时,人们力图对国外有关思想进行中国化。我们应进一步思考如何对待古今中外师生关系思想、如何正确理解师生平等的涵义、如何看待师道尊严、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与学生为本的关系等问题。

Abstract:

The Chines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In ancient China, teachers are endowed with predominant and sublime dignity characterized as inequalit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 student-centered concept of democracy and equality is initially established. Seventeen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eacher-dominant democracy and equality is formally establish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 establishe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sabotaged and distort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students act as main subjects whil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equality deepen.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give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issue.

参考文献 54

  • [ 1 ] 杨柳桥.荀子诂译[M].济南:齐鲁书社,1985.
  • [ 2 ] 吕不韦.吕氏春秋[M].合肥:黄山书社,2002.
  • [ 3 ]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 4 ] 刘琦译评.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 [ 5 ] 曾亦,陈文嫣.国学经典导读礼记[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 [ 6 ] 班固.汉书(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8.
  • [ 7 ] 宋濂著,高志忠,高天选注.宋濂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 [ 8 ]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 [ 9 ] 天民.今后之学校[J].教育杂志,1918(4):6-9.
  • [ 10 ]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 [ 11 ] 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 [ 12 ] 邓胥功.教育通论[M].上海:世界书局,1932.
  • [ 13 ] 浦漪人.新教育的评价[J].教育杂志,1934(3):13-15.
  • [ 14 ]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 [ 15 ]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 [ 16 ]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 [ 17 ]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 [ 18 ] 沈仲九.我的理想教育观[J].教育杂志,1925(9):9.
  • [ 19 ] 黄明宗.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黎明书局,1936.
  • [ 20 ] 李维汉.要清算干部教育中的教条主义[N].解放日报,1942-03-16.
  • [ 21 ] 章绳以.谈谈今日中等学校的训育[J].中华教育界,1932(5):2-6.
  • [ 22 ] 廖世承.我国中等学校教师的概况[J].教育杂志,1925(7):24-27.
  • [ 23 ] 董纯才.学习苏联改造我们的教育[A].学习苏联改造我们的学习[C].天津:天津教育社,1951.
  • [ 24 ] 张凌光.评"活教育"的基本原则[A]."活教育"批判[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
  • [ 25 ] 本报评论员.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又红又专[N].人民日报,1959-05-12.
  • [ 26 ] 马言声.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产生什么后果?[N].光明日报,1966-01-31.
  • [ 27 ] 《北京日报》社论.提高教师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N].北京日报,1960-01-06.
  • [ 28 ] 人民教育出版社.当前教育革命指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
  • [ 29 ] 吕沙.关于教学改革的几个认识问题[J].人民教育,1965(2):27-28.
  • [ 30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教育学讲义(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6.
  • [ 31 ] 张云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N].广西日报,1959-06-04.
  • [ 32 ] 匡亚明.略论师生关系[J].红旗,1961(17):29-33.
  • [ 33 ] 敦华.从"克已复礼"看"师道尊严"的极端反动性[J].吉林教育,1974(4):15-16.
  • [ 34 ] 王前.认清"师道尊严"的反动本质[N].光明日报,1974-04-24.
  • [ 35 ] 齐思."师道尊严"是贯穿教育史上的一条黒线[J].天津教育,1975(2):17-21.
  • [ 36 ] 蕃瓜弄小学党支部.热情支持小将的反潮流革命精神[N].文汇报,1975-06-03.
  • [ 37 ] 本报评论员.开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讨论[N].人民日报,1969-12-29.编者按.
  • [ 38 ] 驻清华大学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为创办社会主义理工科大学而奋斗[J].红旗,1970(8):8-9.
  • [ 39 ] 本报评论员.教育革命的一条好经验[N].光明日报,1969-11-18.
  • [ 40 ]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N].人民日报,1966-08-09.
  • [ 41 ] 中国共产党朝阳农学院委员会.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我们是在哪些重大问题上坚决同十七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着干的?[N].人民日报,1976-02-14.
  • [ 42 ] 小将上讲台——北京草地场中学在教育革命的一项创举[N].光明日报,1969-11-18.
  • [ 43 ] 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6):70-71.
  • [ 44 ] 杨中华.教学关系中的主导主体说[J].教育研究,1991(12):16-20.
  • [ 45 ] 张启航.试论教与学的关系——再谈"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9(5):40-45.
  • [ 46 ] 杨晓.后现代教育学中的师生关系重构[J].教育科学,2004(5):49-53.
  • [ 47 ] 王金云.论建构主义的师生角色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182-186.
  • [ 48 ] 吴岳军.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角色[J].教师教育研究,2010(2):42-46.
  • [ 49 ] 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59-62.
  • [ 50 ] 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 [ 51 ] 曾敏.用交往理论构建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中国教育导刊,2005(3):33-36.
  • [ 52 ]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 [ 53 ] 李军.异化的师生关系:"解构"与"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4):139-146.
  • [ 54 ] 刘秋鸽.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创新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