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 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
  • ISSN: 1000-5587
  • CN: 13-1029/C
  •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
  • 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共和观念发微

收稿日期: 2018-03-10
  • 作者单位: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 起止页码: 57 - 63

On the republic in the decade before 1911 revolution

摘要/Abstract

摘要: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共和”一词的运用增长迅猛。除《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外,“共和”一词的运用仍有不少,它们说明当年共和观念认知的广度,同时也反映出共和观念本身内蕴的丰厚,以及国人对其认知的渐进性与复杂性。

Abstract:

The decade before the 1911 revolution sees a rapid growth of the word, republic. Newspapers debate over the usage, adding to its spreading, which speaks for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its implications.

参考文献 82

  • [ 1 ]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硕士论文,2002.
  • [ 2 ]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 [ 3 ] 孙江.新史学——概念·文本·方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8.
  • [ 4 ]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 [ 5 ] 论君主立宪政体之性质[J].东方杂志,1906(4).
  • [ 6 ] 新会梁.各国宪法异同论[J].清议报,1899(12).
  • [ 7 ] 孙中山全集(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 8 ] 房德邻.论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的形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1(5).
  • [ 9 ] (日)狭间直树,何培忠译.中川恒次郎报告孙中山革命活动的信[J].历史档案,1986(3).
  • [ 10 ] 孙中山全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 11 ] 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 [ 12 ] 刘学照.从本义为共和革命思潮正名[J].学术月刊,1996(6).
  • [ 13 ] 邹容.革命军[M].冯小琴评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 [ 14 ] 精卫.民族的国民[J].民报,1905(1).
  • [ 15 ] 寄生.论支那立宪必先以革命[J].民报,1906(2).
  • [ 16 ] 蛰伸.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J].民报,1905(1).
  • [ 17 ] 中国之新民.释革[J].新民丛报,1902(22).
  • [ 18 ] 罗华庆.试论张謇从立宪到共和的转变[J].江汉论坛,1981(3).
  • [ 19 ] (日)市村光惠.宪法要论[M].李维汉译.上海:普及书局,1906.
  • [ 20 ] (日)工藤重義.日本法制要旨[M].陆辅译述.上海商务印书馆藏版,1908.
  • [ 21 ] 陈武编辑.国法学[M].湖北法政编辑社出版,1906.
  • [ 22 ]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 [ 23 ] 李爱军.辛亥革命期间康有为"虚君共和"观念再辨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 [ 24 ] 刘兰肖.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 25 ] 《独立宣言》与辛亥革命[J].历史学习,2008(10).
  • [ 26 ] 两共和国之危机[J].清议报,1900(40);南非两共和国第一次讲和驳议[J],清议报,1900(50).
  • [ 27 ] 欧洲弱小之国:沙玛里共和国[J].新民丛报,1902(15);欧洲弱小之国:哇尔丹多共和国[J].新民丛报,1902(15);小共和国史略[J].新民丛报,1904(5).
  • [ 28 ] 古巴新独立共和国[J].政艺通报,1902(8);南阿新共和国杜兰斯哇尔政志[J].政艺通报,1903(1).
  • [ 29 ] 南美六共和国之革命[J].大陆报,1903(7).
  • [ 30 ] 新余译.怕那玛共和国记[J].直隶白话报,1905(7);新余译.怕那玛共和国记(续完)[J].直隶白话报,1905(9).
  • [ 31 ] 雪生.世界最古之民主共和国[J].云南,1907(6).
  • [ 32 ] 世界最古之共和国[J].通问报·耶稣教家庭新闻,1907(245).
  • [ 33 ] 海地共和国之革命[J].东方杂志,1911(9).
  • [ 34 ] 崇岳.世界最小之共和国[J].直隶白话报,1905(14).
  • [ 35 ] 姜义华,张荣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六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 [ 36 ] 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 [ 37 ] 张觉译注.韩非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 [ 38 ] 铁儿.独立[J].竞业旬报,1908(35).
  • [ 39 ] 自强氏.独立说[J].清议报,1900(58).
  • [ 40 ] 论独立[J].新民从报,1903(30).
  • [ 41 ] (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J].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 [ 42 ] 上海自由社.中国革命记(第六册)[M].上海自由社,1912.
  • [ 43 ] 张枬,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
  • [ 44 ] 夏新华,胡旭晟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 [ 45 ] 李锷,林启彦.辛亥革命时期的共和宪法[J].近代史研究,1982(2).
  • [ 46 ] 秋桐.联邦论[J].甲寅,1914(4).
  • [ 47 ] 上海自由社.中国革命记(第四册)[M].上海自由社,1912.
  • [ 48 ] 徐傅霖.强有力政府之效果[J].正谊,1914(1).
  • [ 49 ] 愚厂编.省宪辑览(甲篇)[M].上海:德记印刷局,1921.
  • [ 50 ] 鸡鸣.联邦政体不可行[J].民国报,1911(2).
  • [ 51 ] 陈旭麓.陈旭麓学术文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 52 ] 黄帝之曾曾小子.共和纪元第四十六癸卯十月辛亥朔狮子山赋[J].江苏(东京),1904(9/10).
  • [ 53 ] 君雠.共和纪元第四十六甲辰元旦感怀[J].复报,1906(4).
  • [ 54 ] 汤志钧.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 [ 55 ] 戴逸,李育民.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第5卷:辛亥革命)[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 [ 56 ] 浑然.共和纪年说[J].教育今语杂志,1910(1).
  • [ 57 ] 三爱.十四年共和[J].安徽俗话报,1904(7).
  • [ 58 ] (英)李提摩太.地球共和太平图说[J].大同报(上海),1909(1).
  • [ 59 ] 常州女子师范学校演说团之露天演说:共和真义之解说[J].通俗教育研究录,1912(4).
  • [ 60 ]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 [ 61 ] 陈伟.试论西方古典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 [ 62 ] 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 [ 63 ] 兰西共和学堂开办简章[J].萃新报,1904(4).
  • [ 64 ] 学生创设共和学校[J].鹭江报,1902(20).
  • [ 65 ] 无锡体育会共和宪章[J].政艺通报,1903(11).
  • [ 66 ] (英)布莱尔·沃顿.马沙蒙特·尼德汉姆与英国共和主义的开端:1649——1656[A].共和主义、自由与商业社会:1649-1776[C].盛文沁,左敏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 [ 67 ] 金岳霖.共和论[J].政治学报,1919(1).
  • [ 68 ] 许纪霖.共和、社群与公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 [ 69 ] 李爱军."共和"涵义的近代化及Republic在19世纪中国的译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 [ 70 ]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 [ 71 ] 常乃惪.中国思想小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 [ 72 ] 陈力卫.近代中日概念的形成及其相互影响——以"民主"与"共和"为例[J].东亚观念史集刊,2011(1).
  • [ 73 ] (意)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7.
  • [ 74 ] (法)孟德斯鸠.孟德斯鸠法意(上册)[M].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 [ 75 ] 王栻主编.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 76 ] 汪荣宝,叶澜.新尔雅[M].上海:上海文明书局,1906.
  • [ 77 ] 作新社.第十九世纪欧洲政治史论[M].上海:作新社,1902.
  • [ 78 ] (法)纳岌尔布礼.共和政体论[M].罗伯雅重译.上海:广智书局,1903.
  • [ 79 ] 杜光佑.政治学[M].湖北法政编辑社出版,1905.
  • [ 80 ] 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J].民报,1906(4).
  • [ 81 ] 方维规."议会"、"民主"与"共和"概念在西方与中国的嬗变[J].二十一世纪,2000,(4月号).
  • [ 82 ]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