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 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
  • ISSN: 1000-5587
  • CN: 13-1029/C
  •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
  • 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仰韶文化西来说的形成及论争——学术史视野下的考察

收稿日期: 2016-06-05
  •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 起止页码: 5 - 12

Academic perspectiv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Yangshao culture in the west world

摘要/Abstract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安特生提出了著名的仰韶文化西来假说。20世纪20年代,该说一度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世纪30年代前夕,无论是安特生或国际汉学家对仰韶文化西来说的倡导、附和,还是来自中国学术界的质疑与批判,并不带有明显的偏见。由于该阶段仰韶文化的发掘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0世纪30年代前夕国际学术界对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讨论总体上未有什么突破。20世纪30年代以后,学术界在对安特生仰韶文化六期说的讨论过程中,仰韶文化西来说日渐失去考古学方面的证据支持。迄20世纪40年代,随着齐家文化得到确认,仰韶文化西来说在学术界的普遍质疑与批判声中,不攻自破。自20世纪2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中外学术界对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批判,从总体上看,属于学术范畴。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大陆学者对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批判,一度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论争几无学术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仰韶文化西来说方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被学术界再次提出,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其在学术史上的价值始逐渐被学术界重新审视。

Abstract:

The famous hypothesis on Yangshao culture by Anderson in 1920s has aroused academic concerns worldwide. Earlier opinions are without obvious bias. After 1930s, the inclinations to the western hypothesis fade due to the short of archaeological support. The general criticisms of Anderson's assumptions on Yangshao culture from 1920s-1950s fall into academic category. However, the political impact in 1950s renders the criticisms banal in academia. It is in 1980s that the hypothesis on Yangshao culture resumes as an academic proposition. Likewise, the new context is expected to have its value renewed.

参考文献 35

  • [ 1 ] 安特生(J.G.Andersson),袁服礼节译.中华远古之文化[J](An Early Chinese Culture),地质汇报,1923,第五号第一册.以下征引该书,采用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 [ 2 ] 安特生(J.G.Andersson),乐森璕译.甘肃考古记[J](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Kansu),地质汇报,1925年甲种第五号.以下征引该书,采用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 [ 3 ] 安特生(J.G.Andersson),袁服礼节译.中华远古之文化[M](An Early Chinese Culture).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 [ 4 ] 巩启明.仰韶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 [ 5 ]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 [ 6 ] 安特生(J.G.Andersson),乐森璕译.甘肃考古记[M](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Kansu).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 [ 7 ] O.Flanke,Die Prahistorischen funde in nord China und die alteste Chinesische geschichte,MSOS,JG XXIX,1926,Abt,1, pp.107-108.
  • [ 8 ] 章鸿钊.石雅[M].上海:上海书店,1990.
  • [ 9 ] B.Karlgren ,Andersson's arkeologiska studier i Kina,New Society of Litteris of Land ,VolⅠ:142-153,1924.
  • [ 10 ] 李济.西阴村史前的遗存[A].李济文集(卷二·西阴村发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 [ 11 ] 李济.中国最近发现之新史料[A].李济文集(卷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 [ 12 ] 梁思永.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梁思永考古学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 [ 13 ] 李济.小屯与仰韶[A].李济文集(卷二·安阳殷墟发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 [ 14 ] H.Frankfurt:Studies in Early Potteries of Near East,P.179.
  • [ 15 ] 徐中舒.再论小屯与仰韶[J].安阳发掘报告,1931,(3).
  • [ 16 ] 陈力.徐中舒先生与夏文化研究[A].杜正胜,王汎森主编.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C](上册).台北:长达印刷有限公司,1998.
  • [ 17 ] 傅斯年讲王培棠记.考古学的新方法[J].史学杂志,1930,(1).
  • [ 18 ] 傅斯年.城子崖序[A].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 [ 19 ] 梁思永.小屯龙山与仰韶[A].梁思永考古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 [ 20 ] O.Mengcin,Weltgeschte der steinzeit,1935,P.81
  • [ 21 ] 转引自J.G.Andersson,Researches into the Prehistory of the Chinese,BMFEA,No.15,1943.
  • [ 22 ] 刘燿.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论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问题中的错误[J].中国考古学报,第2册,1947.尹达的该篇论文写作于1937年,发表于1947年3月.在此仍将其视为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成果.
  • [ 23 ] 徐炳昶.陕西最近发现之新石器时代遗址[J].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6,vol7,(6).
  • [ 24 ] Wu.G.D. Prehistoric pottery in China,London ,1938.
  • [ 25 ] 刘燿.中国新石器时代[A].尹达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 [ 26 ] 裴文中.甘肃考古报告[A].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 [ 27 ] 夏鼐.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之改订[J].中国考古学报,第3册,1948.
  • [ 28 ] 马思中,陈星灿.安特生在中国的命运:从学者到学者的回归[A].陈星灿.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 [ 29 ] 李济.中国古物学的新基础[A].李济文集(卷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 [ 30 ] 李济.华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类别分布与编年[A].李济文集(卷二·石器时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 [ 31 ] 尹达.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问题——关于安特生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理论的分析[J].考古学报,第9册,1955.
  • [ 32 ] 夏鼐.批判考古学中的胡适资产阶级思想[J].考古通讯,1955,(3).
  • [ 33 ] 杨建芳.仰韶文化西来说旧调的重弹——评瓦西里耶夫的两篇反华文章[J].四川大学学报,1977,(4).
  • [ 34 ]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A].河南省考古学会,渑池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编.论仰韶文化[C].中原文物特刊,1986.
  • [ 35 ] 郭胜强.河南大学与甲骨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