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 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
  • ISSN: 1000-5587
  • CN: 13-1029/C
  •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 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
  • 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三纲五常”问题研究三十年及其前瞻

收稿日期: 2015-6-10
  •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 哲学系, 广东 广州 510275
  • 起止页码: 122 - 130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Chinese cardinal virtues and prospectus

摘要/Abstract

摘要: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伦理准则, 是人们修身处世的总道德纲领和"核心价值观", 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部分与重要内容。随着上世纪80年代"国学热"的兴起, "三纲五常"问题开始受到学界的重视与关注。近三十年来, 学界对"三纲五常"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纲五常"的本义及关系、来源、发展阶段、功能及历史作用、现代价值五个方面。学界对"三纲五常"问题的探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传播与践行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与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Abstract:

The Chinese cardinal virtues or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 form the ancient Chinese fundamental political and ethic principles, core values and key elem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 This has become more attracted since the enthusiasm for classicism in 1980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ast 3-decade researches in terms of principal definitions, origins, developments, functions and modern values.

参考文献 51

  • [ 1 ] 李宗桂."三纲五常"的文化阐释 .张造群.礼治之道——汉代名教思想研究(代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 [ 2 ] 虞生."三纲"小识[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4).
  • [ 3 ] 方朝晖.为"三纲"正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 4 ] 庞朴.本来样子的三纲──漫说郭店楚简之五[J].寻根, 1999(5).
  • [ 5 ] 李存山.对"三纲"之本义的辨析与评价[J].天津社会科学, 2012(1).
  • [ 6 ] 林存光.儒家思想的多重面向——评方朝晖《为"三纲"正名》[J].中国哲学史, 2014(3).
  • [ 7 ] 孙景坛."三纲"思想的内涵、发明权和产生历史时期析辨[J].南京社会科学, 2013(1).
  • [ 8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 [ 9 ] 施宣圆, 王有为, 丁凤霖, 吴根梁.中国文化辞典[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 [ 10 ] 陈瑛."三纲五常"的历史命运——寻求"普遍伦理"的一次中国古代尝试[J].道德与文明, 1998(5).
  • [ 11 ] 胡锐军.儒家政治秩序运行的基础矢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
  • [ 12 ] 冯天瑜."五伦"、"三纲"分梳说[J].长江文艺, 2012(9).
  • [ 13 ] 左康华.以"五常"调适"三纲":刘向整合两种价值观念的努力[J].中州学刊, 2014(8).
  • [ 14 ] 李君惠.略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J].文史杂志, 2010(3).
  • [ 15 ] 小罗.三纲之辩 .光明日报, 2013-02-25.
  • [ 16 ] 费英秋."三纲五常"不宜推陈出新——与王玉德先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 1996(12).
  • [ 17 ] 方朝晖."三纲"真的是糟粕吗?——重新审视"三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 2011(2).
  • [ 18 ]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 [ 19 ] 刘明武."三纲" 是孔孟之道吗[J].学术研究, 2003(3).
  • [ 20 ] 王垒.孔子与"三纲"辨正[J].社会科学论坛, 2004(6).
  • [ 21 ] 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 [ 22 ] 沈荣森.先秦儒家忠君思想浅探——兼论"三纲"之源[J].孔子研究, 1990(1).
  • [ 23 ] 陈谷嘉.孔子与封建"三纲五常"道德规范体系——兼论孔子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与影响[J].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2(2).
  • [ 24 ] 朱法贞."三纲"源于法家[J].社会科学研究, 1987(1).
  • [ 25 ] 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 [ 26 ] 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 [ 27 ] 徐燕斌.三纲与中国古代王权的合法性建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 [ 28 ] 白效咏."三纲"说与先秦秦汉之际的伦理道德转化新探[J].浙江社会科学, 2010(2).
  • [ 29 ] 景海峰.儒家伦理的形而上追求[J].学术月刊, 2006(9).
  • [ 30 ] 李锦全."三纲"与孔孟之道无关吗——兼论"三纲"如何定位及产生的社会根源[J].学术研究.2003(10).
  • [ 31 ] 李君惠.略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J].文史杂志, 2010(3).
  • [ 32 ] 高兵.三纲五常与秦王朝的道德教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1).
  • [ 33 ] 刘学智."三纲五常"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重估[J].孔子研究, 2011(2).
  • [ 34 ] 胡金有.三纲伦理思想探微——汉代"三纲"的确立及其现代性反思[D].南京大学2013硕士学位论文.
  • [ 35 ] 徐公喜, 万红.宋明理学"三纲五常"向"四德五伦"结构性性转变[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2(10).
  • [ 36 ] 叶蓬."三纲六纪"的伦理反思[J].河北师院学报, 1997(3).
  • [ 37 ] 张渊.浅析儒家传统现代转化的家庭动力——以"三纲"权威主义与"五伦"仁爱思想为中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 [ 38 ] 何怀宏.新世纪的纲常——"中华新伦理"的一个构想[J].道德与文明, 2012(4).
  • [ 39 ]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
  • [ 40 ] 曾黎.浅论三纲五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J].南都学坛, 1994(5).
  • [ 41 ] 张寅彭."三纲六纪"与独立自由意志——试释陈寅恪先生的思路[J].书屋, 2007(5).
  • [ 42 ] 计亚男, 牟钟鉴.三纲一个不能留 五常一个不能丢 .光明日报, 2011-04-10.
  • [ 43 ] 罗国杰.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J].道德与文明, 2012(1).
  • [ 44 ] 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杜维明VS袁伟时 .南方周末, 2010-12-02.
  • [ 45 ] 王艾宇."五常"重评 . 《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
  • [ 46 ] 周桂钿."一本五常" .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
  • [ 47 ] 王玉德."三纲五常"可以推陈出新[J].探索与争鸣, 1996(6).
  • [ 48 ] 武高寿.论社会主义契约文化的"三纲五常"[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1).
  • [ 49 ] 吴祖春.传统社会核心价值的形上化及其启示——以"三纲五常"的阴阳五行化论证为例[J].中州学刊, 2014(8).
  • [ 50 ] 杨汉民.两汉构建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经验及其现代启示[J].理论月刊, 2015(4).
  • [ 51 ] 张造群.核心价值大众化的历史经验:以"三纲五常"的提炼和传播为例[J].中州学刊, 2014(8).